姜翔 隨州烈山姓氏文化研究會會長
查《隨州姜姓族譜》,道光六年,咸豐萬年,民國二十二年修編的族譜,首頁均刻錄‘洪武開墾,插草為標,麻城土主,張七相公’十六個大字。歷次修譜者不勝詫異。問諸族長皆曰莫名真相。年代久遠,實無可考。然先人既以姜氏祠宇安置張姓牌位,揆諸情理決非無因。600年來,多次修譜未敢遽失,實為尊祖。張七相公是何許人也,對姜姓族人有什么驚天幫助,以至于姜姓人數(shù)百年三番五次在族譜中將他敬錄于家譜首頁以志不忘.
余歷三載,重修《隨州姜姓族譜》,開局天成。付梓在即,扶譜牒望經(jīng)春迄秋之心血。感慨遂爾百年未竣之工,成于一旦,興奮不已。對姜姓家譜中張七相公之記載,卻心中一直塊壘,經(jīng)多次考證,終于解開其中奧秘!
張七相公與四川達州帝主宮
2017年在四川川渝姜姓文化研究會成立時,參加大會后游至達州,欣然發(fā)現(xiàn)也有一條與張七有關的小巷,叫帝主宮巷,激起了我莫大的興趣,交談了解解放時便有此名,1957年改稱靜花巷,1967年更名為上游街第三號巷,北與柴市街相接,南抵涼水井街、會仙橋街,中與仙居巷為鄰,長215米,寬6米,因巷內(nèi)曾建有帝主宮得名。
帝主宮巷
據(jù)《達縣商業(yè)志》記載,清嘉慶元年(1796),達州徐天德發(fā)動白蓮教起事。清王朝云集滿漢勁旅10萬,鄉(xiāng)勇10萬,籌備軍費白銀數(shù)千萬兩,在達城設立行臺、糧臺,建立川湖陜靖寇指揮中心,以鎮(zhèn)壓徐天德領導的白蓮教。
大量兵員的涌入,帶來物資消費猛增。湖北黃州商人從中看到了商機,紛紛到達城來做“火線生意”,日子一長,由行商逐漸成為坐商,在南門碼頭到黃龍寺一帶修房蓋屋,定居達州,并在黃龍寺后修建了帝主宮。
帝主宮供奉的神就是張七,稱帝主,又稱福主、土主,起源于湖北黃州的麻城,后隨人口遷徙傳播四方。據(jù)載,張七來自四川璧山縣(今屬重慶),生下三月就能說話,七歲能通詩文,十七歲歷游到麻城,發(fā)現(xiàn)民間有許多敗壞風俗的祠堂,于是將其逐一毀掉,也因此被捕下獄。三年后,麻城突發(fā)大火,張七說自己能救火,被釋放后,他用一根紅色的棍子指向大火,火立刻滅了。張七隨后騎馬來到五腦山,就地飛升成仙。當?shù)厝嗽谖迥X山立祠祭祀,“歲苦旱潦祈之必應,人民疾厄祀之必痊,湖山險阻呼之必安,嗣續(xù)艱危禱之必吉。遠近朝謁者無虛日!钡壑鲗m,曾是黃州人的會館,他們?yōu)榱藞F結(jié)同鄉(xiāng),互相幫助,更好地開展商業(yè)活動,在全國各地建有帝主宮。而張七相公,卻由人變成了神,在很多地方安了家,接受著人間的香火供奉。
全國移民尋根地,湖北麻城孝感鄉(xiāng)
知道了張七相公在麻城成仙,離破譯困惑隨州姜姓600年的族譜十六字之迷已經(jīng)不遠了。2018年4月,作為隨州烈山姓氏文化研究會代表和《隨州姜姓族譜》的主編,帶著張七的故事,我專程赴麻城探秘隨州姜姓的移民路徑。
麻城古孝感鄉(xiāng)都文化產(chǎn)業(yè)園在麻城市鼓樓街道沈家莊,文化園已經(jīng)開園5年了。該園規(guī)劃面積3600多畝,包括移民文化區(qū)、尋根祭祖區(qū)、休閑度假區(qū)和山寨文化區(qū)四大景區(qū)。
作為“湖廣填四川”的起始、集散地,古孝感鄉(xiāng)都(即鄉(xiāng)公所)曾是四川人魂牽夢縈的尋根地,以至于有“要問祖籍在何方?湖北麻城孝感鄉(xiāng)!泵裰{流傳下來。
據(jù)說麻城孝感鄉(xiāng)因“同里趙氏至孝”而得名。
清咸豐六年《鄒氏宗譜》卷四引明末清初麻城人鄒知新所撰《都碑記》記載:“去城東南七里,有鄉(xiāng)碑石磨當路,云是古之孝感鄉(xiāng)都。”同時提及“孝都離邑七里,究之乃知茲坊集始自漢。傳聞同里趙氏至孝,奏之。冊封為四鄉(xiāng)之宗正!
相傳趙氏名文楚,以“以孝感盜”而聞名。
據(jù)四川江安縣《趙氏族譜》收錄的清乾隆年間楊卓寫的一篇《譜敘》云:昔宜(楚)黃麻城趙公文楚,以母老病,故拜盜,恐驚其母。于是,盜感其孝,舍之去。后世遂以孝感名鄉(xiāng),麻城趙氏以孝顯于漢,后為巨族,世居麻城。
說的是麻城趙文楚有孝心,其母親患病臥床多日。某夜,有一竊賊偷摸進房間,趙文楚聽見后,輕聲地對小偷說:“我這里有一幅古畫可拿去變賣成銀子,千萬不要驚動我母親!毙⊥当悔w文楚孝心感動,無顏而退。此事傳開后,邑人上奏朝廷,皇帝正想以孝治天下,于是冊封其地,下詔書名曰“孝感鄉(xiāng)”。惜史無明載。
由此想起發(fā)生于公元25年東漢的姜詩一門三孝故事,一直流傳于華夏大地,并列為中華二十四孝之中,構(gòu)成中華德孝文化的重要部分,與炎帝、姜太公名垂于中華。
帝主廟精美的木雕
姜詩一門三孝為姜姓德孝楷模,姜姓后輩將懷著敬仰虔誠之心,于2017年清明節(jié)聚集在一門三孝故事發(fā)生地四川德陽孝泉鎮(zhèn)中國德孝城姜孝祠,隆重肅穆的舉行第三次祭祀大典暨川渝姜姓宗親文化研究會成立大會!
姜姓人物,東漢時期的廣漢人姜詩,侍奉母親極孝其母愛吃魚,他每天和妻子在河里撈魚做給母親吃,數(shù)九寒天也不例外。姜詩孝母感動上天,據(jù)說有一天,房前忽地涌出泉水,每日清晨從中躍出一對鯉魚。姜詩后來官至江陽縣令,他的故事被錄編為二十四孝中,廣泛流傳,家喻戶曉。
麻城孝感鄉(xiāng)的記載最早出現(xiàn)在宋代。明洪武十年,升鄉(xiāng)都為散州,專管移民事務。明成化八年(1472年)被裁撤。而隨州姜姓族譜記載,早在洪武二年,姜姓兄弟三人姜本滋,姜本源,姜本濤由江西經(jīng)麻城至隨州落籍。這說明姜姓族人在麻城孝感鄉(xiāng)已經(jīng)生活過一段時間了。兄弟三人到隨州后刻石磨三塊為記,在府河云潭,何店貫莊,唐縣之鎮(zhèn)分枝發(fā)芽,而后繩繩繼繼,瓜迤綿綿。直至今天遍布隨州各地的姜姓,均可視為本滋,本源,本濤三兄弟之后裔。麻城作為我國四大移民基地之一在姓氏文化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尋根文化,是麻城一面有待擦亮的城市特色名片。
麻城帝主廟
揭秘麻城土主張七相公
登上麻城郊外的五腦山,一座斑駁的帝主廟出現(xiàn)在眼前。五腦山又名仙居山,五腦山傳說是因帝主張七飛撒馬褂,覆蓋山頭五座而得名。據(jù)多方考證,這五座山頭分別是:鳳凰腦、鴛鴦腦、雙虎腦、金獅腦、黃獅腦。民間叫坐腦、夾溝腦、碓臼腦、打兒腦、鳳凰腦的,其中鳳凰最為有名。鳳凰腦,是因鳳凰居住而得名,它位于五腦山的腹地,其延伸部分的鳳嶺處,每當朝陽末升,霞光出現(xiàn)之際,云蒸霞蔚,嶺上氤氳彌漫,若煙非煙,似霧非霧,情狀不亞于巫山神女峰,這就是著名麻城八景之一的“鳳嶺朝云”。鳳凰來此定居是否是因這里的梧桐樹,不得而知。但,鳳凰腦上仍保存著漫山遍野的參天梧桐卻是事實。
2008年設立的五腦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已經(jīng)是國家AAAA級景區(qū),它位于麻城市城區(qū)西北部,是一個以森林觀光、科普、涵養(yǎng)為主導,以休閑、度假、朝圣、尋根為輔的城市森林公園,是湖北省著名的道教圣地。公園總面積2000多公頃,森林覆蓋率95%。是遠近聞名的旅游勝地。我去的時候,正是山上開滿映山紅的人間四月天,游人如織。懷著對張七故事而來的卻寥寥無幾,也是,若不是族譜中記下了他的大名,誰不愿在春天里把自己溶化在這滿目錦繡中。
在五腦山南面的帝主廟始建于北宋徽宗正和年間(1111-1118年),專門供奉著麻城“鄉(xiāng)土神”張七,這個迷惑隨州姜姓族人600年的文化標簽,在我面前一一揭開他神奇的面莎。
張七因排行第七,世稱“張七相公”。相傳他17歲時游歷楚地至麻城時,看到民間有一些有傷風化的祠廟,盡毀之。結(jié)果被人告官下獄三年。后因救火有功,在麻城五腦山“飛升”成仙。宋代敕封“紫微侯”,明代敕封“助國順天王”,清代敕封“靈感助國順天王”,當?shù)厝怂追Q張七相公,帝主菩薩。傳每年農(nóng)歷九月十八為張七升天日。
是人是神,史海勾沉
張七相公據(jù)東晉史學家干寶《搜神記》卷五載“相公姓張,行七,宋時麻城縣人也。嘗就異人學道術(shù),得其要領,能呼役鬼神知幽冥事,故以毀沿江諸廟擊獄。這城東南隅有火災蔓延十百家,一城騷動,相公出自獄中騎白馬執(zhí)短棍,指東東滅,指西西滅,南北各然,火患立息。遂長行至城西北五腦山,人馬俱化。聞于官,檢獄吏視之,則獄護密肩如故咸驚異之,乃即其化所為建廟!
最早記載帝主廟是明天順五年(1461年)李賢、彭時等纂修《大明一統(tǒng)志》卷61《黃州府.祠廟》云:張相公廟,在麻城縣治東,宋時縣人張行七,毀沿江諸廟(即有傷風化的淫祠)系獄。邑有火災,釋行七捍之,立止。至城西北五腦山,人馬俱化,后人建祠祀焉!鄙院竺骱胫文觊g《黃州府志》卷四《祠廟》、嘉靖《湖廣圖今志書》、萬歷《湖廣總志》42卷及清康熙《麻城縣志》均有相同的記載。此外,清同治十一年《安陸縣志補》卷下《廟祀》云:“張七相公者,相傳為麻城縣人!
但亦有志書稱其為四川璧山人。
據(jù)清乾隆《湖廣通志》卷七十四《仙釋》載:“土主,世傳宋西蜀人張姓,行七,稱張七相公。”光緒《麻城縣志》載:“舊志福主神,宋時西蜀壁山縣張氏,行七,世稱張七相公。......於楚年十七歷游至麻城,見民間多淫祠,盡毀之。祠主訴官,系獄三年。值獄中火災,神自知厄滿當出,使自邑令,以能襄解釋之?鐬躜K(馬),執(zhí)朱梃(紅色的棍棒)指火,火滅。遂西行至相公橋,人馬飛升,望者見其止于五腦山,遂立廟山麓以祀之。.....宋封紫微候,明封助國順天王。國朝嘉慶敕加封靈感二字。凡麻城之都門會館,暨渝城、宜昌、沙市、漢口等所在城鎮(zhèn),會館皆以福主為祀!泵駠洞笾窨h志•祠祀志•群祀》)云:“帝主張公名七。相傳為初唐時四川壁山人。七歲好道,弱冠棄家至楚經(jīng)商,以毀淫祠事,系麻城三年。夢受紫微法。歲旱,通霖,大災熄火。明萬歷加威靈顯化封號,清同治加靈感普救封號。麻城人尊為帝主,遷蜀者亦崇祀之!
民間相傳張七扶危濟厄,有求必應,特別靈驗,據(jù)明麻城人梅國禎《募修五腦山墻垣序》(見康熙《麻城縣志》卷9《藝文志上》)云:“土主,邑福神。.....民有水火、疾病、盜賊之警,輒呼神求福,神輒隨所呼應之。”誠如今保存在五腦山帝主廟大殿里毛鳳韶《紫微張侯靈應碑》所稱“誠萬民之倚庇,一方之主宰也,故人稱為福主神云”。
張七雖非麻城本土人,但弱冠即來麻城,且有功于此,因此被麻城人所崇祀。后由于地緣上的關系,鄂東一帶信仰日盛,幾乎各州縣均建有“帝主廟”。至遲在清代,已從麻城一地之神變?yōu)槎鯑|一帶區(qū)域性神衹。即便遷徙亦必供奉如故,隨著以麻城為主的鄂東移民進入湖北中部、鄂西北、鄂西南及四川等地,張七信仰得到廣泛傳播,以至于黃州府商人在各地修建黃州會館時也就順理成章地把張七當作了商業(yè)神。
至此,迷茫隨州姜姓600年的家譜之秘解開。隨州姜姓先祖開墾楚北時,把張七相公作為地主,福主供奉,旨在祈求神主庇佑,家泰安康。所以,落籍后開枝散葉的隨州姜姓人在第一次修編族譜時按麻城的風俗習慣和文化記憶把“麻城土主,張七相公”這個萬民之倚庇,一方之主宰的神和“洪武開墾,插草為標”這樣恢宏的歷史大移民事件安放在一起,是姜姓先祖祈盼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啊。
張七由人而神,宋代被朝廷敕封為“紫微侯”,明代被敕封為“助國順天王”,清代被敕封為“靈感助國順天王”,儼然成為一方正神。不過,據(jù)我看來,張七或許是個道行較高道士,因緣際會,最終被推上了神壇,成為一方神祗。這一點,從隨州道教協(xié)會會長黃嗣翔那里也得到了佐證。
供祀張七相公的帝主廟位于五腦山南面山腰。又名“天星觀”,亦稱紫微侯廟。始建于北宋政和年間,為廟觀主持劉崇涵募化興建,后屢廢屢建。明清時曾有過三次修繕,一為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二為清嘉慶年間邑人胡宗第募化重建,三為清同治初邑人王大、姜春山等募化重建。帝主廟現(xiàn)建有一亭(靜心亭)、一院(道峰書院)、二門(一天門、二天門)、三宮(紫微宮、玉清宮、威靈宮)、四殿(拜殿、帝主殿、娘娘殿、祖師殿)、五樓(戲樓、鐘樓、鼓樓、邊樓、聚峰樓)。建筑主體以縱軸線左右對稱分布其走向,依山向自東南走向西北,由下往上,有帝主廣場、靈官殿、靜心亭、一天門、二天門、玉清宮、拜殿、帝主殿、祖師殿、娘娘殿、斗姥殿、觀音殿等?偨ㄖ娣e3000余平方米。殿內(nèi)存有明代麻城籍兵部尚書劉天和撰寫的碑文。
還要不要在新編的《隨州姜姓族譜》上繼續(xù)銘刻上張七相公的大名呢?